《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系统成员不得将其厂商识别代码和相应的商品条码转让他人使用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系统成员不得将其厂商识别代码和相应的商品条码转让他人使用。
《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系统成员不得将其厂商识别代码和相应的商品条码转让他人使用。主要原因如下:
- 维护编码唯一性和准确性:商品条码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唯一性和准确性,是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唯一身份标识。每个厂商识别代码和商品条码都是经过严格注册和分配的,确保一件商品对应一个条码。若允许转让,可能会出现多个企业使用同一条码的情况,导致市场上商品信息混乱,无法准确识别和追踪商品,严重影响商品流通和管理效率。
- 保障消费者权益:消费者依赖商品条码获取商品的相关信息,如生产日期、产地、价格等。若条码随意转让,可能使消费者获取到错误或不匹配的信息,误导消费决策,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比如,一件原本质量优良的品牌商品条码被转让给质量低劣的产品使用,消费者可能因信任原品牌而购买到质量不符预期的商品。
-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商品条码是企业品牌和产品的重要标识,代表着企业的信誉和市场形象。如果允许转让,一些不法企业可能通过获取他人的优质条码来提升自己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而无需在产品质量、研发等方面进行投入,这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会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损害合法企业的利益,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 便于监管和追溯:监管部门通过商品条码对商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进行监管和追溯。系统成员对自己的条码负责,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或其他违法违规行为,能够迅速追溯到责任主体。若条码随意转让,会增加监管难度,导致责任界定不清,无法有效实施监管和追溯,影响市场秩序的维护。
对于违反规定转让厂商识别代码和相应商品条码的系统成员,依据《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将责令其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 3000 元罚款。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